秦淮转身在黑板着重写下: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表示这是主要的论点。
“先看中华家的艺术发展。中华家驯服了洪水,开垦了农田,栽培出了农作物,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种族延续的重要影响吟因素是自然,自然让老祖宗们安定富足,故而老祖宗们对自然产生了亲切感。
于是在与自然长期和平共处的关系中,中国画与自然融合,产生了‘天人合一‘这种老庄思想。
同时,我们认可‘大音希声’的理念,故而个人形体在自然中被慢慢忘却,文人们融入一种更加广袤的感动中,开始追求‘道’,追寻精神气韵。
通俗来说,就是中华家的文人由最开始的写实聚焦到于精气神层面,认为绘画需要把握精神,以精气神来为万虫写照,为百鸟张神。
古人言‘画分三科’。三科分别是人物画,山水画,花鸟画。
人物画,画的是人类社会体系。
山水画,画的是人与自然。
花鸟画则是各种与人和谐相处的生命。三者结合,便涵盖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考。这是我们的发展。”
秦淮旁征博引,引经据典,解释中还穿插着专业知识与理念,原本枯燥的讲课,在秦淮的娓娓道来下变得津津有味了起来。
底下的学生细细咀嚼,秦淮确实是从艺术发展的根源看待问题,看得十分透彻真实!
无一人反驳,学生们都聚精会神的倾听。
“看完了中华家的发展,我们再看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艺术。
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,为了生存,古希腊人不得不克服恶劣的自然,因此,他们与自然对抗,憎恨自然,故而他们并不以自然为美,而是以人为美,如此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势就是精确的素描。”
秦淮敲了敲黑板,在希腊下面写上了素描,个人形体几个字。
在中华下方则写下了精气神,天人合一,大音希声等字样。
“我认为——中华家的艺术,由写实发展到忽略人的存在,最后融入自然,以精气神驾驭笔墨,完全就是一种超前的发展。”
“不信你们把目光转向西方,十四世纪,当西方从草原游牧安定下来后,印象派抛弃精致的素描写实,开始走模糊路线。
野兽派不再讲究透视和明暗、而放弃传统的远近比例与明暗法,采用我们水墨画中一惯使用的平面化构图、使得阴影面与物体面的强烈对比。
至于毕加索,后期的画作有很多线条都类似书法线条,因为他临摹过齐白石的画作。
还有蒙德里安的《红黄蓝的构成》。直接把曾经的斑斓的西方色彩减成了三种。
纵观西方艺术高速发展期,就是基于生活安定,游牧理念逐渐改变成安居观念,从而导致艺术发展的时期。
但他们现在所发展的,其实我们早就发展两千年了。因为我们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安定,故而西方近现代派系,在我们的古画中都能找到影子。
当毕加索越来越注重线条勾勒时,我们的画作中早就形成了线条勾勒的体系。
当蒙德里安的画作,直接将画布涂成不同颜色的小格子,只用三种颜色的对比来渲染感情时
我们很早以前就把色彩斑斓的写工笔画,转为使用黑墨与白纸。可见光视为白,白色中却是蕴含七种颜色,故而黑与白就是囊括世间一切的究极对比,也是阴阳生万物的最贴切诠释。
当西方开始发掘表现人物的感情、神韵、气质时,我们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就针对人物画提出“神形论”,树立注重体现人物精气神的绘画标准。精气神是中国画的精髓,这也是核心的理念,为什么要用西方的理念来革新?”
秦淮义正言辞,到最后,竟然是有些不留情面:
“如今,许多画家嘴里嚷嚷着革新国画,然而却是邯郸学步。
西方的没学成,国画笔墨中蕴含的骨气、神韵、丘壑、品德修养亦荡然无存,变成了四不像的群魔乱舞。这种革新,不要也罢!”
学生们一身的鸡皮疙瘩,秦淮真的敢说啊,直言不讳,丝毫没有顾忌。
就不怕被某些人带节奏吗?
然而秦淮好像一副有恃无恐的模样,淡定安然:
“相比于西方绘画的视觉冲击力,国画十分含蓄,门槛颇高,如果说西方绘画可以一见钟情,那么国家则是日久生情,越品越有意境。
而且你们有没有发现,现在西方绘画日渐难懂,不正是国画曾经走过的发展规律吗?”
“好像真的是这样!”
台下的学生眼前一亮,秦淮的这个理论,从起源到发展,再到方方面面的比较,都是无可辩驳的。
翻开艺术史,便会发现,西方艺术发展直到十四世纪还停滞不前。当他们征服了自然,开始安定之后,才开始文艺复兴。
而他们由写实具象走向抽象、走向把个体融入自然……
这一条路,中华家早已走了整整两千年。
所以到底要革新什么呢?
秦淮的话,让这些学生陷入了激烈的情绪亢奋中,秦淮的思路十分独特,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,或许能够帮助深入学习国画,掌握国画的精髓。
秦淮短短一堂课,几乎就是精简提炼了一部世界艺术史啊!
把最本质的东西,摆了出来!
果然是有点真才实学的!
……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技艺天王请大家收藏:(www.papazw.com)技艺天王爬爬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